內容簡介
「這本書震撼了我,讓我讀過以後不願意失去它。」作家余華說。
《德語課》是世界50大小說,傳說中的經典,首度在台出版。
在易北河的一座孤島上,少年西吉被關在感化院的單人囚室裡罰寫作文,題目是〈履行職責的歡樂〉。這個題目讓西吉回憶起父親(德國最北邊一個偏僻小農村的警察)盡忠職守、履行職責的一段往事。
二次大戰期間,他的父親受命監控一位世界知名畫家的言行,並禁止他作畫。儘管這位畫家是他們親近的好朋友、曾經救過他父親的性命,但他父親仍然選擇盡忠職守,甚至還要當時才十歲的西吉也幫忙監視畫家,但西吉同情這位畫家,主動把這些畫藏起來。戰後,對於畫家的禁令都解除了,但他父親仍堅持繼續監視畫家。
警察父親的偏執,使西吉得了恐懼症,而他偷藏畫作的行為,也終於被父親發現,把他當作難以管教的少年犯送進感化院。西吉在感化院中,不斷回憶起往事,作文越寫越多,甚至不願跨出囚室。他希望能一直寫下去,繼續體會履行職責的快樂……
藍茨在書中鋪陳出一段宛如成長小說的心路歷程,審視瘋狂時代中被扭曲的人性、對立的父子關係,並分析批判了長久以來被視為德意志最高品質的「履行職責」思想。《德語課》是藍茨的成名作,名列世界50大小說,也是德國中學生的指定讀物、每本德國文學史認定必讀的經典。
作者簡介
作者介紹
齊格飛.藍茨Siegfried Lenz
1926.3.17~
德國當代最傑出作家之一,與葛拉斯(Gunter Grass)、波爾(Heinrich Boll)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齊名,但受歡迎程度更勝前兩者。
1926年3月17日,藍茨生於東普魯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城,1943年被海軍徵召入伍,船艦遭轟炸後,軍隊駐紮於丹麥。之後藍茨逃離部隊,為英軍所俘,擔任英方「釋放委員會」的翻譯;一九四五年獲釋,前往漢堡。
戰後藍茨在漢堡大學攻讀哲學、英文、文藝學等課程,1950年擔任德國《世界報》編輯,1951年發表第一部小說《空中群鷹》,此後成為專職作家;初期的作品主要受到托馬斯.曼、杜斯妥也夫斯基、卡謬、福克納、海明威等人的影響。
他的成名小說《德語課》(1968),取材自畫家埃米爾.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;本書引發讀者對於被納粹踐踏的公民義務進行反省,成為戰後德國最廣為流傳的小說之一。除了長、中篇小說之外,藍茨還撰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、舞台劇以及廣播劇。藍茨擅長用文學展現各種社會現象,短篇小說集《我的小村如此多情》(1955)取材自家鄉呂克的童話與鄉野軼聞,引起廣大迴響,被公認為1950年代德國「鄉土小說」最重要的作品。
藍茨曾獲多項著名文學獎的肯定,包括「不來梅文學獎」、「歌德文學獎」和「巴伐利亞文學獎」終生成就獎、「德國書商協會和平獎」等,並獲頒多所大學榮譽博士。作品在台灣翻譯出版的有《燈塔船》、《我的小村如此多情》、《德語課》、《失物招領處》、《少年與沉默之海》等。
譯者介紹
各界推薦/推薦序
導讀
職責與罪惡感的矛盾◎臺大外文系教授鄭芳雄
德國小說家齊格飛.藍茨(Siegfried Lenz, 1926-) 的代表作《德語課》(Deutschstunde),屬於德國「戰後文學」(或稱「廢墟文學」Trummerliteratur)的經典之作,一九六八年出版後就成為暢銷書,其文學寫實對納粹德國社會心態的刻畫與批判,一時造成轟動,在德國受到讀者青睞的程度,凌駕葛拉斯的《錫鼓》,它的知名度甚至直追托瑪斯.曼的《布登布魯克家族》,及作者本人所崇拜的海明威大作《老人與海》,儼然成為現代德國文學的新古典。
由於這本書具有宣揚道德勇氣的教育意涵:其主題闡揚以道德情感對抗虛偽的理性(即對上級的盲目服從),描寫畫家基於藝術的良心職責,杯葛泯滅人性的專制命令,唾棄警察非理性地執行暴力政權所賦予的職責。因此,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,這部小說經常被列為德國高級中學高年級的國文教材,影響所及,大幅提昇作者藍茨的文壇地位。
藍茨這位具有高度社會正義感和道德形象的作家,出身於東普魯士的馬祖里(Masuren,座落於現今的波蘭),政治意識型態與德、波混血的小說家葛拉斯一樣, 同屬於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化路線, 兩人都支持民社黨(SPD) 的德國政府於七十年代初所推行的「東進政策」(Ostpolitik),而兩人也都隨著德國代表團,同赴華沙,促成德波邊界協定。
當時的《德語課》一書已發表,藍茨在文壇的聲望甚高,其個性沉默忠厚,行事和寫作風格,與在政壇到處幫民社黨助講、到處批評得罪右派保守勢力的激進派作家葛拉斯迥然不同,前者的小說世界裡,也沒有後者小說人物的怪癖、誨淫誨色、怪異隱喻、辛辣諷刺的特性。《德語課》一書沒有像藍茨這樣一個傳統作家的風範是寫不出來的。「傳統」這個字眼在現代社會固然已遭貶抑,但經由藍茨的堅持,卻具有身處後納粹社會撥亂反正的正面意涵。尤其在六、七十年
代學運方熾,在舉國學生批判納粹右翼復活的社會背景下,傳統價值觀有待釐清。
小說敘述者西吉被要求申論的作文題:〈履行職責的歡樂〉,這個「職責」(Pflicht ,又譯「義務」)概念原溯自康德的道德自律的「絕對命令」(kategorischer Imperativ),古典詩人席勒將之擴充為道德情感「對職責的喜悅」(Neigung zur Pflicht) 之倫理觀。經由黑格爾「國家哲學」的引申,以及普魯士提倡奉公守法之軍紀,導致納粹軍國主義濫權,扭曲「職責」的概念,要求國民對國家命令絕對服從。小說作者藍茨反納粹之道而行,將「職責」歸復到傳統「道德職責」的
本義。
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角色,那就是畫家南森與故事裡第一人稱敘述者西吉的父親嚴斯,他們既是同鄉又是童年遊伴。已經成名的畫家南森,是位樂善好施、知恩圖報的人,他不但收養外鄉的孩子,也長年照顧當年對他有恩,而今落魄的畫家布斯貝克博士,甚至對嚴斯的子女也視如己出。嚴斯的大兒子在戰時自殘、從軍醫院逃出時,畫家幫助他藏匿,但後來當他落到親生父親嚴斯手中時,卻被冷酷無情地直接送回軍中。畫家與嚴斯小兒子西吉更像是一
對忘年之交。
嚴斯則是一個不講情面,只知服從上級命令之基層警察,他是德國最北端小鎮的警察哨哨長,出門執行勤務時一定先一絲不苟地打點身上所配戴的警察裝備。少年時期,南森曾經救起幾乎溺斃的嚴斯。可能就是因為這段往事,嚴斯總覺得在南森面前矮了一截,但他認為不能一輩子欠南森的恩情,「帳總有算清的時候。」而畫家在戰...
內容試閱
一 懲罰
他們罰我寫一篇作文。約斯維希親自把我帶進我的囚室。他敲了敲窗前的柵欄,按了按草墊。然後,這位受我們喜愛的管理員,又仔細檢查了我的鐵櫃和鏡子後面我經常藏東西的地方。接著,他默默地、但很生氣地看了看桌子和那滿是刀痕的凳子,還把水池仔細瞧了一遍,甚至用手使勁地敲了幾下窗台,看它有無問題。他隨隨便便地檢查了一下爐子,接著走到我面前,慢悠悠地將我從肩膀到膝蓋搜查了一遍,確定我的衣袋裡沒有什麼危險的東西。然後,他帶著責備的神情把練習本放在我的桌上。
這是一本作文簿,灰色的籤條上寫著:西吉.耶普森的德語作文簿。他招呼也不打一聲就向門外走去,他很失望,感到自己的好意受到了傷害;因為約斯維希,這位受我們喜愛的管理員,對我們不時受到懲罰比我們更難過,痛苦的時間更長,所受的影響更大。他不是透過語言,而是藉著鎖門的動作,向我表達了他的傷心和失望。他把鑰匙插進鎖孔時顯得有氣無力,捅了又捅,像是不知所措的樣子。第一次轉動鑰匙前他躊躇了一下,接著轉動起來,把鎖彈開,隨後像是對自己這種猶豫不決的抗議,自責似的粗暴地轉動了兩下鑰匙。
不是別人,正是卡爾.約斯維希,這個文弱、羞怯的人為了罰我做作文而把我關了起來。
儘管我已差不多坐了一整天,但文章怎麼也開不了頭。眼睛望著窗外,易北河在我模糊的印象中流過。我閉上雙眼,她仍在不停地流,河上鋪滿了閃著藍光的浮冰。我忍不住目隨那條拖船。它用油漆已經剝落、加了擋板的船頭把灰色的冰塊剪裁成各種樣式。我也忍不住注視著那河流,看它如何把冰塊沖向岸邊,嘩啦嘩啦地向上擠,再向上推,一直推到乾枯的蘆葦叢中,並把它們遺棄在那裡。
我厭惡地看著一群烏鴉,牠們似乎在施塔德有約會一般,一隻隻從韋德爾、芬肯韋爾德和漢內弗.山特飛來這裡,在我們的島上聚集成群;隨後飛上天去,在空中盤旋,直到一陣風吹來,把牠們送往施塔德。
多節的柳樹,裹著一層閃亮的薄冰,還蒙上一層乾白霜。白色的鐵絲網、工廠、沙灘邊的警告牌、菜園裡凍硬的土塊──春天,我們在管理員的監督下,自己在這裡種菜。所有這一切,甚至太陽,那隔著乳白色窗玻璃而變得灰濛濛、投下許多長長的斜影的太陽,都分散了我的注意力。
有那麼一刻,我幾乎就要動筆了,目光卻又不由自主地落到用鐵鏈繫著、滿是傷痕的浮橋上。橋邊繫著一條從漢堡來的汽艇,船身不長但艙房寬敞、黃銅鋥亮。這條船每個星期要運送多達一千二百名心理學家到這裡來,這些人對難以管教的青少年懷著病態般的興趣。我看著這些心理學家沿著沙灘上彎曲的小路走上來,並被領進藍色的教養所大樓。在一般性的寒暄之後,人們還可能提醒他們要小心謹慎,進行調查時要不動聲色。
隨後心理學家們迫不及待地湧出樓外,裝出一副隨興走走的樣子,但對我們這個小島卻事事感興趣,並去接近我的朋友們,例如佩勒.卡斯特納、艾迪.西魯斯和脾氣暴躁的小庫爾特.尼克爾。這些人之所以對我們如此感興趣,也許是教養所曾經誇下豪語,在這個小島上經過改造的青少年,離開這裡以後,百分之八十可能不再犯罪。如果我不是被約斯維希罰寫作文而被關在這裡,心理學家們也可能追在我身後,把我的經歷放在他們的科學聚光鏡之下,力求取得我的形象。但是,我必須加倍地補上德語課,必須交出作文來,瘦長而可怕的科爾布勇博士和希姆佩爾所長等著要。
鄰近的漢內弗─山特島也位於易北河下游,在特威倫弗萊特和維施哈芬方向。那裡和我們這裡一樣,也關著一些難以管教、有待改造的青少年。儘管兩個島的情況相...
留言列表